查看原文
其他

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口碑扑街,只因为导演不是陈晓卿吗?

2018-02-24 任珊 文创资讯

2012年,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意外走红,不仅在同时段收视率全面打败了电视剧,还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。今年的春节期间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三季回归荧屏,却遭遇了口碑滑铁卢。截止到发稿前,《舌尖3》的豆瓣评分只有4.7分。



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,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第一集播出后,虽然有一些质疑的声音,但豆瓣评分仍维持在8.0的高分,还带火了“山东章丘铁锅”。但在播出到第四集之后,《舌尖3》的口碑急转直下,网友质疑之声不绝于耳。这是为什么呢?


细数《舌尖3》的“四宗罪”


回想六年前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之所以能一夜爆红,是因为这部纪录片不仅以令人垂涎欲滴的中华美食征服了广大“吃货”同胞,也传播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,让观众获益良多。时至今日,《舌尖1》的评分仍然高达9.3分,俨然是网友心中的“神作”水准。


2014年播出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季主打人文情怀,融入了候鸟打工族、留守儿童、空巢老人等社会话题。虽然出发点是好的,但也招致了过度煽情的质疑。此外,第二季采用的是分集导演拍摄的模式,导致每集水准不一,同样影响了自身的口碑。尽管如此,第二季的豆瓣评分仍维持在8.4分,虽有小幅下滑,但总体上还是能够让观众满意。



谁也想不到,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竟遭遇了口碑滑铁卢。截止到发稿前,《舌尖3》的豆瓣评分已经从开局的8.0分一路下滑到了4.7分,而且还有继续下跌的趋势。据文创资讯总结,常识性错误频出,偏离主题,过度煽情,有广告植入嫌疑是《舌尖3》的四个主要槽点。


1、常识性错误频出


“回坊是西北著名的回民聚居区,唐朝时便已成形,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格局。”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第二集的这句解说词,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。根据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的说法,现在回坊的位置在唐朝是尚书省等机构的所在地,“(唐朝时成形)想想也是不可能”。



除了历史方面的常识性错误,就连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核心——美食,都出现了不少常识性错误。有网友指出,纪录片把非中国原产的大口黑鲈当成了古文中的鲈鱼(四腮鲈鱼)。也有网友指出,第二集把钵钵鸡和麻辣烫混为一谈,实际上这两种小吃有明显区别。诸如此类的常识性错误,让《舌尖》系列的忠实粉丝大呼失望。


2、舌尖中国变成了“养生堂”

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系列属于美食类纪录片,人与食物一直是前两季纪录片的主题。但在第三季中,偏离主题的现象十分明显,第一集讲的全是锅碗瓢盆,第四集讲的是中药养生,真正的主角美食却成为了陪衬。


其实,第一集介绍各种厨具也就罢了,毕竟厨具是用来烹制美食的。但在第四集中,就连“中药口红”也堂而皇之地登场了,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。有细心的网友发现,片中制作口红的原材料疑似是在淘宝购买的,很可能是“三无产品”。而片中的制作过程中没做任何的杀菌和防细菌滋生处理,制作出的口红很容易变质,可能会对观众产生误导。



除了“中药口红”之外,这一集介绍的几款养生菜肴也引发了不少质疑。在这一集中,郑雅甄为痛风的父亲熬制了一碗鸡汤。但根据痛风科专家的说法,痛风患者最好避免饮用“荤汤”,即使要“吃肉”,也需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适当进食。这个熬鸡汤的故事,同样容易误导痛风患者和家属。


3、过度煽情惹人嫌


从《舌尖2》开始,就已经有观众吐槽这档纪录片的过度煽情。陪读母亲、单亲家庭、留守儿童等社会热点话题,都一股脑地塞到了这部纪录片中。虽然这些现象的确存在,但是在一部美食纪录片中总在探讨这些话题,难免会让纪录片有些“走味”。



《舌尖3》同样存在刻意煽情的问题。尤其是第五集结尾,生病的妈妈给女儿做饭的故事。虽然是一个悲情故事,却有不少观众表示“感动不起来”,因为这实在像是一个为了煽情而刻意加入的故事。正如豆瓣的一位网友所说-“对生病妈妈是同情的,对她的坚强也很钦佩,但你把这个悲情故事放在美食节目里,让一心想欣赏美食的观众情何以堪。”


4、有广告植入的嫌疑


回想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拍摄之前,当时的总编导陈晓卿曾表示,绝对不会植入广告。而到了主创团队大换血的《舌尖3》,却被不少网友认为有广告植入的嫌疑。


就拿第一集来说,看完这集的观众或许都会对片中的山东章丘铁锅印象深刻。事实上,第一集播出之后,淘宝卖出了几千口章丘铁锅,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卖到脱销了。这难免引发了网友的质疑——这不会是一个植入广告吧。



第二集在介绍天津煎饼果子时,选择的是红姐煎饼果子店配合拍摄。但根据家住在这家煎饼摊附近的网友爆料,这家煎饼摊旁边有五家摊位,拍摄的这家是他认为最难吃的。虽然网友的爆料难以证实,但难免引发怀疑。在多个煎饼摊中选择的这家,到底是不是打广告呢?


除了以上提到的问题,《舌尖3》的拍摄技术也难以跟前两季相媲美,被专业人士指出了过曝,欠曝,暗部死黑等诸多技术问题,影响了这部纪录片的可看性。烹制美食过程中过分炫技,也是不少网友提到的槽点。曾经是一部神作,如今却全身都是槽点,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可惜。


《舌尖3》口碑崩塌,仅仅是因为换导演吗?


《舌尖3》惨遭口碑滑铁卢,不少网友都认为是因为换了导演。由于前两季的总导演陈晓卿在去年从央视离职,《舌尖3》的总导演变成了刘鸿彦。直到节目播出,刘鸿彦与《舌尖3》的结缘也不过10个月时间。


总导演的换人,导致《舌尖3》拍不出前两季的味道,这也在情理之中。但这并不是《舌尖3》口碑扑街最主要的原因。更重要的是,这一季的《舌尖》失去了前两季最重要的东西,那就是严谨和真诚。


截止到发稿前,《舌尖3》共播出了五集,已被网友指出了若干个常识性错误。而这些常识性错误,完全都是可以避免的。不管是鱼的种类,回坊的成形时间,还是痛风病人能不能喝鸡汤,只要咨询一下相关专家,很快就能得到答案。反观前两季《舌尖》,都没有出现这种错误百出的情况,可见这一季在专业知识方面没有做足功夫。


除了不够严谨之外,《舌尖3》还失去了前两季,尤其是第一季最可贵的东西,那就是真诚。前两季节目没有过度宣扬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,而是从美食的制作工艺入手,结合普通百姓的生活,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。正是这种真诚的态度,使《舌尖》系列区别于当下追求大投资、大制作、大场面的电视节目,成为了浮躁影视环境里的一股清流。



而在第三季中,虽然还是能看到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,也能听到感人的故事,但却走进了煽情和炫技的误区。“爱,就是最好的调味”这样高浓度的“鸡汤”台词,加了特效的陕菜厨师绝技“花打四门”,都远远赶不上第二季讲述的麦客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。比起刻意煽情的尴尬,刻意炫技的莫名其妙,还不如多放点美食的画面更让观众舒心。


实际上,《舌尖3》经历主创团队大换血之后,难以复制前两季的辉煌也在所难免。但即便是导演换了,团队变了,《舌尖》系列严谨真诚的创作态度不应该改变,这才是《舌尖3》赖以成功的根基。希望在经历此次的口诛笔伐之后,创作团队能够明白这个道理。


作者 | 文创资讯记者 任珊

 新鲜文创资讯报道 深度文创政策解读
精准文创趋势分析 有趣文化创意分享

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平台

商务合作、采访、投稿:wenchuangzixun(微信)2573818674(QQ)

往期精彩回顾

七天票房超过57亿,“史上最强春节档”是如何炼成的?

豆瓣3.2分,《谈判官》还能延续《亲爱的翻译官》的收视佳绩吗?

国内首部灾难爱情片《南极之恋》,距《泰坦尼克号》还有多远?

从“剧王”到“配菜”,经典武侠IP该不该频频翻拍?

6年《歌手》疲态已现,老牌音乐节目终究难逃转衰宿命?

《巴清传》调档,《如懿传》生死未卜,2018年开年档为何大剧缺席?

复盘2017年的国产剧市场,我们总结出了这五大现象

从《中国有嘻哈》到《演员的诞生》,2017年综艺市场爆款频出但隐忧仍存

纵观2017年的15部烂片,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规律

从《朗读者》到《白夜追凶》,盘点2017年娱乐圈的“清流之作”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